1.劉禪的成語
與劉禪有關的成語主要有個,一個是“樂不思蜀”,一個是“扶不起的阿斗”。
劉禪:
劉禪(shàn)(207年-271年),即蜀漢后主,字公嗣,小名阿斗。昭烈帝劉備之子,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,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。幼年時多遭難,幸得大將趙云兩次相救,劉備定益州后入蜀,蜀漢建立后被立為太子。于公元223年繼位為帝,在位四十二年。期間拜諸葛亮為相父,并支持姜維北伐,在位后期寵信黃皓,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。
樂不思蜀:
【拼音】lè bù sī shǔ
【釋義】很快樂,不思念蜀國。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,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。
【出處】清·王韜《淞隱漫錄》:“如果沒于洪濤;獲此妙境;真覺此間樂不思蜀矣。”
【示例】你到了外國,可不能樂不思蜀,忘記養育你的故鄉故土啊!
【典故】三國時期,劉備占據蜀地,建立蜀國。他死后,兒子劉禪繼位,又稱劉阿斗。劉禪昏庸無能,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,公元263年,蜀國就被魏所滅。劉禪投降后,魏王曹髦(máo)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“安樂公”稱號,并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。
魏王自己也無實權,掌大權的是司馬昭。在一次宴會上,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。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,都非常難過,劉禪卻對司馬昭說:“此間樂,不思蜀。”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。
人們根據這個故事,引申出“樂不思蜀”這個成語。
扶不起的阿斗:
【拼音】fú bù qǐ de ā dǒu
【釋義】阿斗:三國蜀漢劉備之子劉禪的小名。阿斗庸碌無能,雖有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,也不能振興蜀漢。比喻扶持不起來的人。
【典故】劉備去世后,由兒子劉禪繼位,劉禪的小名叫阿斗,是個愚笨無能的人。一開始,由于有諸葛亮等有才能的人輔佐,所以還沒有什么大問題。后來,這些賢人先后去世,蜀國也就很快的被魏國滅了,劉禪因此投降被俘。
他投降后,被安排到魏國的京城洛陽居住,并且封為安樂公。有一次,魏國的大將軍司馬昭請他喝酒,當筵席進行得酒酣耳熱時。司馬昭說:“安樂公,您離開蜀地已經很久了,因此我今天特別安排了一場富有蜀國地方色彩的舞蹈,讓你回味回味啊!”
這場舞蹈跳得劉禪身旁的部屬們非常難過,更加想念他們的家鄉。然而唯獨安樂公劉禪依然談笑自若,絲毫沒有難過的表情。司馬昭問道:“你還想不想回西蜀的家鄉呢?”劉禪答道:“這里有歌有舞,又有美酒好喝,我怎么舍得回西蜀國呢!”(樂不思蜀)正因為如此,劉禪的昏庸無能在歷史上出了名,后來,人們常用“扶不起的阿斗”比喻那種懦弱無能、沒法使他振作的人。
2.劉禪有關的成語
樂不思蜀
正音:樂:不能讀作“yuè”。[1-2]
辨形:蜀:不能寫作“屬”。
辨義:“樂不思蜀”與“樂而忘返”有別:“樂而忘返”無“忘本”的意思;“樂不思蜀”則有“忘本”之意。
近義詞:流連忘返、樂而忘返、樂不可支
反義詞:狐死首丘、歸心似箭、落葉歸根、戀戀不舍[1]
成語出處
編輯
原文
司馬文王與禪宴,為之作故蜀技,旁人皆為之感愴,而禪喜笑自若。王謂賈充曰:“人之無情,乃可至於是乎!雖使諸葛亮在,不能輔之久全,而況姜維邪?”充曰:“不如是,殿下何由并之。”
他日,王問禪曰:“頗思蜀否?”禪曰:“此間樂,不思蜀。”郤正聞之,求見禪曰:“若王后問,宜泣而答曰‘先人墳墓遠在隴、蜀,乃心西悲,無日不思’,因閉其目。”會王復問,對如前,王曰:“何乃似郤正語邪!”禪驚視曰:“誠如尊命。”左右皆笑。
——《三國志·蜀書·后主傳》[3]
譯文
司馬昭宴請劉禪,故意安排蜀國的節目,在旁的人都為劉禪的亡國感到悲傷,而劉禪卻歡樂嬉笑,無動于衷。司馬昭看見這種情形就對賈充說:“想不到劉禪竟糊涂到了這種地步,即使諸葛亮活到這時,也不能輔佐,何況是姜維呢!”賈充說:“不是如此,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。”
有一天,司馬昭問他說:"是否會思念蜀地?"劉禪回答說:“這里很快樂,不思念蜀國。”知道了這事,隨侍劉禪的郤正就指點他說:“如果司馬昭再問起時,你應哭泣著回說:‘先人的墳墓都葬在蜀地,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。’”后來司馬昭再次問他時,劉禪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話回答。司馬昭于是說:“為何像是郤正的語氣呢?”劉禪聽了大驚,睜眼望著司馬昭說:“您的話確實沒有錯。”左右的人都笑了。
解讀
三國時期,劉備占據蜀地,建立蜀國。他死后,兒子劉禪(小名阿斗)繼位。劉禪昏庸無能,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,公元263年,蜀國就被魏所滅。劉禪投降后,魏帝曹奐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“安樂公”稱號,并將他遷居魏國都城洛陽居住。魏帝自己也無實權,掌大權的是司馬昭。在一次宴會上,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。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,都非常難過,劉禪卻對司馬昭說:“此間樂,不思蜀。”[1]
后人多認為劉禪樂而忘本,無故土之思,但也有人持異議,如《三國蜀后主劉禪新論》的作者羅開玉和謝輝認為,劉禪裝憨賣傻,不僅是養晦自保,更關系著一大批降臣的命運。這一表演與劉備“煮酒論英雄”的表現如出一轍而更精彩。[5]
3.劉禪有關的成語
樂不思蜀正音:樂:不能讀作“yuè”。
[1-2] 辨形:蜀:不能寫作“屬”。辨義:“樂不思蜀”與“樂而忘返”有別:“樂而忘返”無“忘本”的意思;“樂不思蜀”則有“忘本”之意。
近義詞:流連忘返、樂而忘返、樂不可支反義詞:狐死首丘、歸心似箭、落葉歸根、戀戀不舍[1] 成語出處編輯原文司馬文王與禪宴,為之作故蜀技,旁人皆為之感愴,而禪喜笑自若。王謂賈充曰:“人之無情,乃可至於是乎!雖使諸葛亮在,不能輔之久全,而況姜維邪?”充曰:“不如是,殿下何由并之。”
他日,王問禪曰:“頗思蜀否?”禪曰:“此間樂,不思蜀。”郤正聞之,求見禪曰:“若王后問,宜泣而答曰‘先人墳墓遠在隴、蜀,乃心西悲,無日不思’,因閉其目。”
會王復問,對如前,王曰:“何乃似郤正語邪!”禪驚視曰:“誠如尊命。”左右皆笑。
——《三國志·蜀書·后主傳》[3] 譯文司馬昭宴請劉禪,故意安排蜀國的節目,在旁的人都為劉禪的亡國感到悲傷,而劉禪卻歡樂嬉笑,無動于衷。司馬昭看見這種情形就對賈充說:“想不到劉禪竟糊涂到了這種地步,即使諸葛亮活到這時,也不能輔佐,何況是姜維呢!”賈充說:“不是如此,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。”
有一天,司馬昭問他說:"是否會思念蜀地?"劉禪回答說:“這里很快樂,不思念蜀國。”知道了這事,隨侍劉禪的郤正就指點他說:“如果司馬昭再問起時,你應哭泣著回說:‘先人的墳墓都葬在蜀地,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。
’”后來司馬昭再次問他時,劉禪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話回答。司馬昭于是說:“為何像是郤正的語氣呢?”劉禪聽了大驚,睜眼望著司馬昭說:“您的話確實沒有錯。”
左右的人都笑了。解讀三國時期,劉備占據蜀地,建立蜀國。
他死后,兒子劉禪(小名阿斗)繼位。劉禪昏庸無能,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,公元263年,蜀國就被魏所滅。
劉禪投降后,魏帝曹奐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“安樂公”稱號,并將他遷居魏國都城洛陽居住。魏帝自己也無實權,掌大權的是司馬昭。
在一次宴會上,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。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,都非常難過,劉禪卻對司馬昭說:“此間樂,不思蜀。”
[1] 后人多認為劉禪樂而忘本,無故土之思,但也有人持異議,如《三國蜀后主劉禪新論》的作者羅開玉和謝輝認為,劉禪裝憨賣傻,不僅是養晦自保,更關系著一大批降臣的命運。這一表演與劉備“煮酒論英雄”的表現如出一轍而更精彩。
[5]。
4.讀后感中描寫劉禪的語段
人們常把樂以忘返或樂而忘本,無故國故土之思,稱作“樂不思蜀”。而這個成語,正是出自《三國》。
當時魏軍入川,蜀后主劉禪投降,被送到洛陽。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,賜住宅,月給用度,僮婢百人。劉禪為表感謝,特意登門致謝,司馬昭于是設宴款待,并以歌舞助興。當演奏到蜀地樂曲時,蜀舊臣們油然誦起國破家亡的傷懷之情,個個淚流滿面。而劉禪卻麻木不仁嬉笑自若。司馬昭見狀,便問劉禪;“你思念蜀嗎?”劉禪答道:“這個地方很快樂,我不思念蜀。”他的舊臣谷正聞聽此言,連忙找個機會悄悄對他說:“陛下,等會兒若司馬昭再問您,您就哭著回答:‘先人墳墓,遠在蜀地,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!’這樣,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。”劉禪聽后,牢記在心。酒至半酣,司馬昭果然又發問,劉禪趕忙把棵正教他的話學了一遍,只是欲哭無淚。司馬昭聽了,說道:“咦,這話怎么像是谷正說的?”劉禪驚奇道:“你說的一點不錯呀!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開了。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,從此就再也不懷疑他。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了余生。
劉備耗盡一生,辛辛苦苦去打天下。不料功虧一簣,都敗在這不中用的兒子身上。諸葛亮的《出師表》可謂感動后人,但劉禪看完之后還是無動于衷顧著玩樂。不過,繼位之后荒淫無道,不知進取,這是否全都要怪劉禪?
我覺得劉備自己也有責任。大概只能怪他教子無方。過去的日子就像生活在溫室里,卻不知道風雨挫折為何物。長大了也經受不起考驗,還想依靠別人繼續以前的那樣的生活---自己幸福安逸就可以了,天下又算得了什么。最終才會做出“樂不思蜀”的笑話。
因此后人的教育才會有了“軍訓”,“學農”的存在,讓孩子們在其中學會感恩,學會面對現實中的挫折,知道父母為我們營造的“溫室”只是過分的溺愛。前路漫漫,路途可能曲折,可能平順,而我們靠的只有自己,不可能永遠依賴父母,荒廢了自己的未來。
5.關于后主劉禪故事的成語
關于后主劉禪故事的成語是:樂不思蜀意思:很快樂,不思念蜀國。
原義指蜀后主劉禪甘心為虜不思復國。后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,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。
拼音:lè bù sī shǔ出處:西晉·陳壽《三國志·蜀書·后主傳》:原文:他日,王問禪曰:“頗思蜀否?”禪曰:“此間樂,不思蜀。”譯文:有一天,司馬昭問他說:"是否會思念蜀地?"劉禪回答說:“這里很快樂,不思念蜀國。”
用法:作謂語、定語;含貶義,形容忘本。近義詞:流連忘返、樂而忘返例句:他人到了外國,就樂不思蜀,連信都不寫回來了。
擴展資料樂不思蜀的反義詞:歸心似箭、落葉歸根1、歸心似箭拼音:guī xīn sì jiàn釋義:想回家的心情像射出的箭一樣快。形容回家心切。
出處:明·名教中人《好俅傳》第十二回:“承長兄厚愛,本當領教,只奈歸心似箭,今日立刻就要行了。”譯文:承蒙兄長兄厚愛,本應當領教,只奈何回家心切,今天立刻就要啟程了。
用法:作謂語;形容回家心切。近義詞:歸心如箭例句:兄弟歸心似箭,恨不能插了翅膀立刻就飛到家里去。
2、落葉歸根拼音:luò yè guī gēn釋義:比喻事物有一定的歸宿。多指客居他鄉的人,終要回到本鄉。
出處:宋·釋道原《景德傳燈錄》卷五:“葉落歸根,來時無口”。 譯文:事物有一定的歸宿,早晚還是會回來的!用法:主謂式;作謂語、賓語、定語、分句。
近義詞:解甲歸田例句:很多的華僑都有落葉歸根的情結。